杂咏(九首录五) 其三

季子来延陵,犹在道南前。
经术见论乐,无劳删与编。
原本周太史,肇启传与笺。
胡为两庑祀,俎豆祧礼延。
陋邦少文学,传诗失先贤。
耿耿念孤芳,绝学谁为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黄景仁《杂咏》组诗中的一首,主要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断裂的惋惜和对先贤学问无人继承的忧虑。

诗的前四句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来到延陵(今江苏常州一带)的故事。季札精通礼乐,孔子都称赞他"观周乐而知其德",所以诗人说他的学问根本不需要后人去删改编辑。

中间四句转到文化传承的话题:周朝的史官开创了经典注释的传统("传与笺"指注释经典的文体),但为什么后世祭祀时却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排除在外呢?这里"两庑祀"指孔庙两侧供奉历代儒生的地方,诗人质疑为何真正有学问的人反而不被重视。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我们这个地方文化底蕴不深("陋邦"是自谦),连《诗经》这样的经典都失去了真正的传承。诗人独自怀念这些即将失传的学问("孤芳"),担心这些精深的学问("绝学")会永远消失。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文化焦虑:真正的学问往往不被世俗认可,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珍贵的思想可能永远消失。诗人像一位忧心忡忡的守望者,在文化荒漠中独自守护着即将熄灭的智慧火种。这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