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指。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陵阳山过中秋时,连续两年都没能看到月亮的郁闷心情,借此隐喻人生中光明被遮蔽的困境。

诗的开头说陵阳山常年阴雾弥漫,白天都难得见到阳光,更别提夜晚的月亮了。这里用自然景象暗喻社会环境——就像浓雾遮蔽月光一样,某些势力("群邪")也喜欢躲在阴暗处活动。他们一发现微弱的光明("薄中明"),就立刻用更浓的云雾将其掩盖。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发出质问:清朗的月光如果被长期遮蔽,谁来为我擦亮它呢?这个"磨指"(擦拭)的比喻很生动,表达了渴望有人能驱散阴霾、重现光明的愿望。

最后诗人独自倚靠庭前大树,夜露打湿了鬓发。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充满象征——寒露沾鬓暗示岁月流逝,而独自倚树的姿态,则透露出在黑暗环境中坚守的孤独感。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中秋无月本是天气所致,但诗人把它升华成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对光明的渴求。文字看似写景,实则抒怀,把个人遭遇写出了普遍意义,让每个遭遇困境的人都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