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短诗描绘了一幅清澈宁静的山水画面,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意境。
前句"白水一泓澄"像用高清镜头拍下一潭清水:纯白的水面("白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水洼("一泓"),水质透明见底("澄")。三个字就构建出纯净无瑕的视觉画面,让人联想到山间未被污染的天然水潭。
后句"兹山定玉骨"突然将视线从水面转向山体:这座山("兹山")有着玉石般坚硬的骨架("玉骨")。这里用拟人手法,把山比作一个清瘦挺拔的隐士,嶙峋的山石就像他玉石般的风骨。一个"定"字既写出山的巍然不动,又暗含诗人对山的精神气质的判断。
全诗妙在: 1. 用"白水"和"玉骨"形成色彩呼应,构建出素雅高洁的审美空间 2. 通过水潭的"澄"与山体的"定",一动一静间展现自然的永恒之美 3. 表面写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像这潭水般纯净,如这座山般坚贞
就像用手机随手拍下的山水小品,短短十个字里藏着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隐喻:既要像水一样清澈通透,又要如山一般刚正不阿。
张顺之
张顺之,号练溪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游乡校,以诗名,尝得句法于吴可,与程洵有交。有《练溪集》,已佚。事见《尊德性斋集》卷二《跋练溪诗话后》、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