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望小传

故旧三丧不弃捐,柴君高望世人传。
当时泪滴坟前土,应作黄金彻九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柴望的人,他对待逝去亲友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世人。

前两句说:柴望即使亲友三次去世("三丧"是虚指,表示多次),也始终不离不弃地照顾后事。这种高尚品格被世人传颂。"高望"既指他的名字,也暗指他品德高尚。

后两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打动读者:柴望在亲友坟前落泪,泪水渗入泥土。诗人用夸张的想象说,这些饱含真情的泪水,在地下会变成黄金照亮黄泉路。这里"黄金"不是真的钱财,而是比喻他眼泪中蕴含的珍贵情感。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两点:
1. 用"泪变黄金"的奇妙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2. 通过扫墓这个日常场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看重的"重情义"品质

就像现代人说的"情义无价",诗人用黄金作比,告诉我们:真诚的情感比黄金更珍贵,能温暖另一个世界。这种跨越生死的牵挂,正是中国人最推崇的人性光辉。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