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积雪满天地,凭栏竟日留。
青山文命庙,芳草正平洲。
汉净穿岩出,江雄撼郭流。
蚁蜂南北市,凫雁往来舟。
黄鹤名相似,丹徒迹可求。
如何注水牒,讹作戴公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人文气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传递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积雪覆盖大地,诗人整天倚栏远眺。青山上有纪念大禹的庙宇("文命"是大禹的名字),芳草萋萋的沙洲让人想起三国名士祢衡(字正平)。这里用大禹治水和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暗示此地历史悠久。

中间四句继续写景:清澈的汉江穿过山岩奔流而出,雄浑的长江冲击着城郭。蚂蚁般密集的人群在南来北往的集市穿梭,野鸭与大雁伴着往来的船只。这两联通过"汉江穿岩"与"长江撼城"的动静对比,以及"蚁蜂"与"凫雁"的大小对比,展现出恢弘的自然景象与繁忙的人间烟火。

后四句怀古抒情:黄鹤楼的名字与镇江(丹徒)的黄鹤山相似,可以找到历史踪迹。但为何记载水路的文书("水牒"),会把仙人费祎(戴公)乘鹤的传说误记在此处呢?这里通过质疑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表达了对传说与历史交织的思考。

全诗以黄鹤楼为观察点,将地理景观、历史典故、市井生活融为一体,在壮阔的自然画面中注入深沉的历史感,最后以对传说的疑问收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诗中"穿岩出""撼郭流"等动词的运用尤为传神,让静态的山水有了奔腾的生命力。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