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同诸丈钱别制干郎中
春风来户牖,春雨过庭隅。
揽袂送征车,去去不须臾。
借问何人斯,玉立美且姝。
庆历丞相孙,太学学为儒。
一日上震怒,大奸伏其辜。
议者不深计,但惟和是图。
直欲函其首,而往献匈奴。
君言国大柄,不过赏与诛。
况此非常刑,何言归之欤。
日月天之经,山河地之枢。
纲维在名分,臣子当力扶。
大义傥一失,自今难枝吾。
此事如君家,曾老姑之夫。
又如和议初,编修澹斋胡。
精诚贯金石,勇气激顽懦。
北庭闻此言,何敢更凶愚。
公卿顾之叹,识者空嗟吁。
有如此英才,一第岂足污。
便当司献纳,朝夕赞庙谟。
奈何遗之外,沈浮在江湖。
应聘入宾筵,万里来成都。
我昔闻其名,英声震八区。
今幸见其面,堂堂六尺躯。
胸中浩无际,万卷储经郛。
开口论世事,不讦亦不谀。
况兹当才难,所怀真所须。
奉檄过西鄙,敢惮历崎岖。
西州号陆海,剑外颇焦枯。
男耕饥不粟,女蚕寒不襦。
连年难丰登,今其庶矣乎。
抚摩劝薄敛,劳来先蠲逋。
疾苦得上闻,欢声沸道涂。
褰裳韩信溪,去就想不拘。
徘徊萧何堰,万斛收赋租。
酾酒李固墓,九原傥可呼。
再拜武侯祠,武侯伊吕徒。
事业虽不就,千载悬规摹。
一力扶汉鼎,初若甚区区。
北震于曹魏,东连于孙吴。
驯致河洛间,南望携箪壶。
传记尚可考,遗迹应未芜。
曩闻张忠献,初官敛版趋。
殷勤严先生,赠言良非迂。
具云今汉中,二士山泽癯。
引之与为友,道义相涵濡。
以此忠献公,德业日敷腴。
驾言过汉中,愿毋疾其驱。
世固不乏士,安知今也无。
邂逅或相遇,提携与之俱。
引领星桥边,云间望归凫。
揽袂送征车,去去不须臾。
借问何人斯,玉立美且姝。
庆历丞相孙,太学学为儒。
一日上震怒,大奸伏其辜。
议者不深计,但惟和是图。
直欲函其首,而往献匈奴。
君言国大柄,不过赏与诛。
况此非常刑,何言归之欤。
日月天之经,山河地之枢。
纲维在名分,臣子当力扶。
大义傥一失,自今难枝吾。
此事如君家,曾老姑之夫。
又如和议初,编修澹斋胡。
精诚贯金石,勇气激顽懦。
北庭闻此言,何敢更凶愚。
公卿顾之叹,识者空嗟吁。
有如此英才,一第岂足污。
便当司献纳,朝夕赞庙谟。
奈何遗之外,沈浮在江湖。
应聘入宾筵,万里来成都。
我昔闻其名,英声震八区。
今幸见其面,堂堂六尺躯。
胸中浩无际,万卷储经郛。
开口论世事,不讦亦不谀。
况兹当才难,所怀真所须。
奉檄过西鄙,敢惮历崎岖。
西州号陆海,剑外颇焦枯。
男耕饥不粟,女蚕寒不襦。
连年难丰登,今其庶矣乎。
抚摩劝薄敛,劳来先蠲逋。
疾苦得上闻,欢声沸道涂。
褰裳韩信溪,去就想不拘。
徘徊萧何堰,万斛收赋租。
酾酒李固墓,九原傥可呼。
再拜武侯祠,武侯伊吕徒。
事业虽不就,千载悬规摹。
一力扶汉鼎,初若甚区区。
北震于曹魏,东连于孙吴。
驯致河洛间,南望携箪壶。
传记尚可考,遗迹应未芜。
曩闻张忠献,初官敛版趋。
殷勤严先生,赠言良非迂。
具云今汉中,二士山泽癯。
引之与为友,道义相涵濡。
以此忠献公,德业日敷腴。
驾言过汉中,愿毋疾其驱。
世固不乏士,安知今也无。
邂逅或相遇,提携与之俱。
引领星桥边,云间望归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送别场景,但借机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大事、人才际遇的深刻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沈浮在江湖"): 开篇用春风春雨营造送别氛围,引出送别的对象——一位出身名门(北宋名臣后代)、学识渊博的官员。诗中提到当时朝廷发生重大事件(可能是政治斗争),有人主张向敌人妥协,而这位官员坚持原则,认为国家大义重于一时和平。作者赞赏他像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一样,有勇气对抗错误决策。但这样的人才却未被重用,只能在地方上沉浮。
第二部分("应聘入宾筵"到"欢声沸道涂"): 描写这位官员在地方上的政绩。他来到成都后体察民情,看到百姓生活困苦(男人耕种却吃不饱,女子养蚕却穿不暖),便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赢得民众爱戴。这部分展现了理想官员的形象——既有学识,又能办实事。
第三部分("褰裳韩信溪"到最后): 通过历史典故表达政治理想。诗中提到韩信、萧何、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暗示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任用贤能、坚持正义。结尾处特别提到汉中两位隐士曾给名臣张浚(南宋抗金名将)的忠告,暗示当今也需要这样的贤士来辅佐朝政。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通过送别场景,展现了一个德才兼备却不得重用的官员形象 2. 借古讽今,批评朝廷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误 3. 强调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坚持原则、任用贤能 4. 用历史典故暗示现实问题,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个人送别与国家大事自然结合 - 用具体事例(如百姓疾苦)让说理更生动 - 善用历史典故增加思想深度 - 语言既有文人诗的典雅,又有对现实的关切
就像现代人送别朋友时聊起工作、社会问题一样,诗人通过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才遭遇的感慨。
度正
宋合州人,字周卿,号性善。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为国子监丞,极论李全必反,献镇压之策。官至礼部侍郎。尝从朱熹学。有《性善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