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
满马吴霜,半床燕月,貂裘万里曾拥。笛里关山,禁得几回迎送。
甚飘零、负了莼汀,怕不免、冷鸥相讽。谁共。正晓风江岸,绿杨无缝。
回首秦楼么凤。漫桃叶辞津,梅花别陇。拟把孤愁,说与玉箫休弄。
只输他、候馆鸡声,又唤醒、十年秋梦。寒重。渐烟村一角,远钟催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情感深沉而细腻。
上片(前八句)描绘游子孤独的旅途生活: - "满马吴霜"写清晨赶路,马身上落满白霜;"半床燕月"写夜晚独宿,只有半边床能照到月光。这两句用简练的画面感,表现出行程的辛苦和孤独。 - "貂裘万里曾拥"说穿着华贵皮衣走遍万里,看似风光,实则暗含漂泊的无奈。 - "笛里关山"用笛声象征思乡,说这样的离别场景经历太多次,已经不堪承受。 - 最扎心的是"负了莼汀"(莼菜是江南特产),说自己在异乡飘零,连家乡的特产都吃不到了,连水鸟(冷鸥)都要嘲笑自己。
下片(后十句)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 "秦楼么凤"暗指曾经的爱人,"桃叶辞津"用王献之送别爱妾的典故,写离别场景。 - 想借玉箫排解愁绪,却发现连箫声都承载不了这份孤独。 - 最精彩的是"候馆鸡声"这个细节:驿站鸡鸣惊醒秋梦,说明连短暂的梦境都被打断,十年漂泊就像一场大梦。 - 结尾"烟村一角,远钟催动"用钟声催促行人继续赶路,暗示思念再深也得继续漂泊的命运。
全词没有直接说"我想家",但通过霜月、鸥鸟、鸡声、钟声这些日常景物,把游子内心的孤寂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十年秋梦"四个字,把漫长岁月里的乡愁压缩成一个瞬间,让所有在外打拼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