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洪

洪流昔怀襄,区域信茫昧。
斯民靡宁居,婴此昏垫害。
吕梁塞冲波,滔天势横溃。
怒霆斗铿訇,飞瀑泻澎湃。
神哉夏先后,敷理乘四载。
沛然导东注,下与百川会。
造化有设险,惟此乃其最。
扁舟□奔流,涉历今已再。
水师身手捷,径渡良足快。
缅怀胼胝劳,遗迹远犹在。
伟兹疏凿功,万世终永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吕梁洪水的壮观景象,以及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洪水肆虐的景象(前八句): 诗人用"洪流""滔天""怒霆""飞瀑"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洪水泛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像一头失控的野兽,洪水冲垮堤坝,淹没家园,让百姓流离失所。轰隆的水声如同雷霆,飞溅的浪花像瀑布一样汹涌。

2. 大禹治水的功绩(中间六句): 诗人用"神哉"赞叹大禹的智慧。大禹乘坐四种交通工具(四载),因势利导将洪水引入东海,让百川归海。这里特别强调吕梁地势险要,是治水的关键所在。诗人认为这是大自然设置的最险要的关卡。

3. 乘舟渡河的感慨(最后六句): 如今诗人乘着小舟再次经过这里,看着船夫灵巧地驾驭急流,不禁想起当年大禹治水时手脚磨出老茧的辛劳。虽然年代久远,但大禹开凿河道的功绩永远造福后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形象比喻让读者"看见"洪水,"听见"水声 - 通过今昔对比,突出治水功绩的伟大 - 最后落脚在"万世永赖",表达对先人智慧的敬意 - 语言既有气势(如"滔天""澎湃"),又饱含深情(如"缅怀""伟兹")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三峡大坝时会想起建设者的付出一样,诗人通过描写洪水与治水,表达了对改造自然的先民的崇敬之情。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