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教育、学问和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的开头提到“道体播翔沈”,意思是道德和学问的本质在世间传播,无论是显赫还是沉沦,它都在默默影响着人们。接着,“黉序舂容领佩衿”描绘了学堂中的学子们,他们从容不迫,佩戴着象征学问的衣冠,表现出对知识的追求和尊重。
“庭草静中春不老,岭梅孤处日相寻”这两句转向自然景象,庭院的草在宁静中依旧生机勃勃,象征学问和道德的力量不会随时间消逝;而山岭上的梅花孤独地开放,每日与阳光相遇,暗示着即便在孤独中,依然要坚持追求真理。
“艮蒙已探圣贤蕴,剥复方知天地心”进一步探讨了学问的深度。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逐渐领悟圣贤的智慧;而经历了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才能真正理解天地的运行规律。
最后两句“赖有诸公扶大道,如予未害入深林”表达了作者对同道中人的感激,因为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追求大道的路上不迷失。而“如予未害入深林”则表明,即便像作者这样尚未完全领悟大道的人,也不会因此而退缩,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学堂、自然景象和对学问的思考,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的坚持与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和自然时的深刻感悟。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