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镜词

贪狼风起角声劲,一夜宫妆醉犹靓。
歌残月缺百宝灰,拾得当时破铜镜。
镜背犹镌宝相花,龙垂凤倚争盘拿。
三十二字篆文古,曾随折戟埋黄沙。
青城山下人如玉,彭声震破《甘州》曲。
写翠傅红能几时,紫珍神死苔纹绿。
金精玉英光陆离,兴亡有鉴谁能窥。
方颐大口谀贵相,咄哉狎客词多厄。
天阴月暗扶天阁,飒爽英姿剑芒灼。
一从取赠天雄军,美人笑夺群雄魄。
吁嗟乎,君王爱镜镜蒙尘,蟾蜍夜蚀悲青磷。
化为三赵村边土,愁照宣华苑里人。

现代解析

这首《蜀镜词》通过一面破铜镜的视角,讲述了王朝兴衰的沧桑故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破镜的来历 诗的开头描写了一面从废墟中捡到的铜镜,镜背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和古老的篆文。这面镜子曾见证过繁华——它可能属于某个宫廷美人,随着战乱("折戟埋黄沙")流落民间。这里用铜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暗示再辉煌的王朝终将衰败。

2. 镜中映照的往事 诗中提到"青城山下人如玉",让人联想到蜀地美女的歌舞升平;"写翠傅红"描写宫廷女子梳妆打扮的奢靡生活。但很快笔锋一转——"紫珍神死苔纹绿",说明这些繁华如镜面生锈般迅速消逝。这里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翠、红、绿)凸显盛极而衰的过程。

3. 历史的警示 诗人直言镜子是"兴亡之鉴",但人们总是重蹈覆辙。讽刺的是,这面镜子曾被用来阿谀奉承("方颐大口谀贵相"),就像那些拍马屁的臣子。而当危机来临时("天阴月暗"),英雄持剑也难挽狂澜,最终镜子和王朝一起蒙尘腐朽。

4. 结尾的深意 最后镜子化为尘土,却仍在"愁照"宫苑里的人,暗示历史循环不休。就像月光下的蟾蜍(象征时间侵蚀)慢慢啃食着往昔辉煌,留下无尽的惆怅。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一面普通铜镜,串起了歌舞、战争、谄媚、英雄、衰亡等历史片段。诗人用"镜"的意象告诉我们: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但人们常常只顾欣赏镜中的浮华,却忘了镜背锈蚀的教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