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道中

车行追日落,淮泗失回顾。
乱山隐尘埃,野水瞥飞渡。
连村缺人力,舍柳无他树。
去年雪苦晚,菽麦犹堪虑。
道旁哺蔡饥,船粟争濡呴。
胜衣已学乞,姑息真汝误。
展转入徐州,严墉郁高怒。
秦越异肥瘠,朱陈互嫁娶。
当关森虎豹,行李挟恐怖。
语罢自推窗,暝色没雁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徐州道上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战乱后农村的凋敝和百姓的苦难。

开头四句写旅途匆匆:马车追赶着落日,淮河泗水早已被抛在身后。飞扬的尘土中群山显得凌乱,野外的河流一闪而过。这里用动态的笔触勾勒出奔波赶路的场景。

中间八句聚焦民生疾苦:沿途村庄人烟稀少,柳树是唯一可见的植物。去年大雪来得太晚,庄稼收成令人担忧。路边有饥民在吃野菜,船上的人在争抢救济粮。更令人心痛的是,本该上学的孩子已经沦为乞丐,而大人的纵容更耽误了他们。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战乱和灾荒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最后六句写进入徐州城的感受:高耸的城墙像发怒一样压抑。贫富差距如同秦越两国天壤之别,但百姓仍保持着通婚的习俗。守城的士兵如虎豹般森严,让行人倍感恐惧。结尾处诗人默默推开窗户,看暮色中雁群消失在天际,这个动作暗示了他沉重无奈的心情。

全诗通过白描手法,将沿途的荒凉景象与民生困苦娓娓道来。特别是"胜衣已学乞"(穿着整齐衣服的孩子在乞讨)这样的细节,比直接说"民不聊生"更有冲击力。最后用"暝色没雁鹜"的苍茫景象作结,让整首诗的悲凉氛围达到高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