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沈校书吴中搜书》,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沈校书去吴中搜索书籍时的感慨和希望。
首联“郊外亭皋远,野中岐路分。”描述了诗人站在郊外,看着亭皋(水边的高地)很远,道路分岔。这暗示了分别的场景,同时也预示着沈校书此行路途遥远,充满未知。
颔联“苑门临渭水,山翠杂春云。”描述了苑门(皇家园林的门)靠近渭水,山上的翠绿与春天的云彩交织在一起。这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象,也象征着吴中地区的富饶和文化底蕴。
颈联“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提到秦代留下的典籍,吴地的地方文献。这里表明吴中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文化渊源深厚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
尾联“君王思校理,莫滞清江濆。”表达了诗人对沈校书的期盼,希望他能够完成任务,不要被江边的美景所吸引,而耽搁了工作。这里既有对友人完成任务的祝福,也有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期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吴中文化和历史的赞美,以及对友人完成使命的期待。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