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微凉》这首诗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清凉夜晚,通过细腻的物象和巧妙的感官描写,传递出宁静悠远的意境。
前两句用"鲛绡""蝉翅"比喻轻薄透光的云彩,以"湘簟水纹"形容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就像铺开的凉席纹路。这两个比喻既写出夜空的通透感,又暗含凉意。
三四句点明时节:三伏天的尾声,秋风吹落第一片树叶。这里用"三金伏"代指酷暑,"一叶秋"化用"一叶知秋"的典故,用具体物象表现季节转换的微妙时刻。
五六句继续写景:月光把竹影照得零乱("檀栾"是竹的代称),远处飘来荷花的清香。视觉与嗅觉的结合,营造出夏秋之交特有的氛围。
最后两句将镜头拉远:在这适合乘凉的夜晚,仰望天空,一弯新月("玉钩"指月牙)高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宜清夜"的感叹,流露出对这份凉爽的惬意享受。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近处的云、水,到季节特征,再到竹影荷香,最后定格在夜空的新月上。不用一个"凉"字,却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的多重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夏秋之交的微凉气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