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天台僧

白发经年复白眉,斋身多病已无机。
曾来越客留诗板,旧识蕃人送衲衣。
岩窦夜禅云树湿,石桥秋望海山微。
结庵更拟寻华顶,晚岁应容叩竹扉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天台山的老僧生活,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他的修行日常和超脱心境。

首联"白发经年复白眉,斋身多病已无机"用白头发、白眉毛勾勒出老僧年迈的形象,"无机"二字点明他已放下世俗执念。这里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

中间两联通过四个具体场景展现老僧的生活:
1)"曾来越客留诗板"说曾有文人来访,留下诗作
2)"旧识蕃人送衲衣"讲老友送来僧衣
3)"岩窦夜禅云树湿"描绘他在潮湿的岩洞中夜间打坐
4)"石桥秋望海山微"写他秋天站在石桥上眺望远山

这些画面像电影镜头般,既有访客往来的温暖,又有独处修行的孤寂,还有静观自然的超然。特别是"云树湿"和"海山微"的描写,用细腻的观察传递出山中特有的朦胧美感。

尾联"结庵更拟寻华顶,晚岁应容叩竹扉"透露老僧打算在更高处建庵修行,但最后一句又表示晚年仍愿接待访客。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平衡,展现了修行者既追求超脱又不失温情的境界。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具体的意象,塑造出一位与自然和谐共处、内心平和的老僧形象。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以及山居生活中简单却富有诗意的细节。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