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无可上人房

偶来人境外,何处染嚣尘。倘许栖林下,僧中老此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偶然来到远离尘嚣的寺庙,感受到内心宁静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偶来人境外"是说作者偶然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人境"指的是世俗社会,"境外"就是脱离尘世的意思。这里用"偶然"二字显得很自然,不是刻意追求,反而更有意境。

第二句"何处染嚣尘"是反问,意思是在这样清净的地方,哪里还会沾染世俗的喧嚣呢?"嚣尘"指的就是人世间的纷扰和烦恼。

第三句"倘许栖林下"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如果允许的话。"栖林下"就是在山林中隐居的意思,用"倘许"显得很谦逊,不是强求。

最后一句"僧中老此身"是作者的愿望:愿意在僧人中度过余生。"老此身"就是终老于此的意思,说明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之深。

整首诗语言简单却意境深远,通过偶然造访寺庙的经历,表达了想要远离尘世烦恼、过清净生活的愿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自然而然、不强求的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真挚向往。这种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