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池亭(原注:孙思邈曾洗药物于此。)
壁介山水间,幽栖愧尸禄。
眠食行坐处,山光水声足。
嗟我心未厌,出郊搜胜躅。
尝闻隐者居,未为人所目。
素商适丁序,天空老林麓。
飞鞭走崇冈,惟恐到不速。
扪萝出孤险,果得烟霞谷。
神仙何玄怪,刻划乾坤腹。
囊括幽绝景,所谓天下独。
门前白石溪,丁当漱寒玉。
山泉落云头,漫漫泛馀绿。
静听宿乌吟,闲看浮鸥浴。
万古仇池穴,何日此镌筑。
欲探龙颔珠,潭深怯狞毒。
瀑布想匡庐,香山葺茅屋。
松窗风浪摇,石径苔藓覆。
楼藏未见书,园挺耐寒木。
清风谁共延,墙头万个竹。
造化曲尽情,远引空江束。
阴寂窟蛟蜃,雨雹生晴燠。
孙氏何代贤,据此傲浮俗。
崖留五君诗,尘埋不可读。
殷勤补讹缺,磨写笔屡秃。
开亭追古踪,仙游一朝复。
自惭缚冠冕,暂到不得熟。
何时酬素心,归来免荣辱(清锡檀道光《通江县志》卷一三)。
眠食行坐处,山光水声足。
嗟我心未厌,出郊搜胜躅。
尝闻隐者居,未为人所目。
素商适丁序,天空老林麓。
飞鞭走崇冈,惟恐到不速。
扪萝出孤险,果得烟霞谷。
神仙何玄怪,刻划乾坤腹。
囊括幽绝景,所谓天下独。
门前白石溪,丁当漱寒玉。
山泉落云头,漫漫泛馀绿。
静听宿乌吟,闲看浮鸥浴。
万古仇池穴,何日此镌筑。
欲探龙颔珠,潭深怯狞毒。
瀑布想匡庐,香山葺茅屋。
松窗风浪摇,石径苔藓覆。
楼藏未见书,园挺耐寒木。
清风谁共延,墙头万个竹。
造化曲尽情,远引空江束。
阴寂窟蛟蜃,雨雹生晴燠。
孙氏何代贤,据此傲浮俗。
崖留五君诗,尘埋不可读。
殷勤补讹缺,磨写笔屡秃。
开亭追古踪,仙游一朝复。
自惭缚冠冕,暂到不得熟。
何时酬素心,归来免荣辱(清锡檀道光《通江县志》卷一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居住的山水胜地——孙氏池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头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然住在山水之间,却愧对这份清闲("尸禄"指白拿俸禄不干事)。他日常的起居都能享受山水之美,但内心仍不满足,于是出城寻找更隐秘的风景。
接下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这个"隐者居":深秋时节("素商"指秋天),诗人快马加鞭赶往山林,经过险峻的山路后,终于发现这个云雾缭绕的山谷。这里的美景堪称天下独绝——门前溪水叮咚如玉石相击,山泉从云端落下,水面泛着绿光。可以静听夜鸟啼鸣,闲看鸥鸟戏水。
诗人联想到传说中的仇池仙境,又用"探龙珠"的比喻形容这里深潭的危险。他把这里的瀑布比作庐山瀑布,想象着像白居易(香山居士)那样在此建茅屋隐居。松窗、石径、藏书楼、耐寒树木,特别是墙头摇曳的竹林,都构成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
最后诗人感慨:不知是哪位孙氏先贤占据了这个宝地,崖壁上留下的诗作已模糊难辨。他努力修复古迹,重建亭台,但遗憾自己身陷官场("缚冠冕"),不能久留。最后表达了归隐田园、远离名利场的愿望。
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理。最打动人的是那些生动的自然画面:叮咚的溪水、云端的飞泉、戏水的鸥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俞瑊
俞瑊,字君玉(《鄱阳集》卷七《送梁晦之诗》),一字汝佩(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溧水(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金陵诗徵》卷五)。历官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宋韩维《南阳集》卷一七《太常博士俞瑊可屯田员外郎》),知壁州(清道光《通江县志》卷六),神宗熙宁间,知琼州,卒于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