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同澹人平山堂访桂 其二

楼观何连翩,得桥为结束。
过桥一骋望,晴波浸凉绿。
杨柳临风流,蒹葭傍水矗。
披襟对夕阳,泠然秋意足。
山水多清音,岂在丝与竹。
无心凫鹭群,上下自相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八月七日与友人澹人一同游览平山堂,欣赏桂花时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楼观何连翩,得桥为结束”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楼阁连绵不断,而桥梁则像是为这片景色画上了句点。这里,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地的工具,更是景致的一部分,增添了几分诗意。

接着,“过桥一骋望,晴波浸凉绿”描述了作者走过桥梁后,放眼望去,晴空下的波光粼粼,绿意盎然,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这里的“晴波”和“凉绿”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随后,“杨柳临风流,蒹葭傍水矗”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杨柳随风摇曳,蒹葭(一种水草)静静地矗立在水边。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披襟对夕阳,泠然秋意足”则转向了作者的个人感受。作者敞开衣襟,面对夕阳,感受到秋意渐浓,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的“泠然”不仅形容了秋风的凉爽,也传递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山水多清音,岂在丝与竹。无心凫鹭群,上下自相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山水之间的声音是如此的纯净,远胜于人工的音乐。而凫鹭(一种水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自在。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简单、和谐生活的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