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吟
天地忽而变态兮,日月黯春无色。
登高望远而踌躇兮,哀百年于顷刻。
山川既以破碎兮,路迢迢而莫能止。
风何为而狂吹兮,云阴阴其屡起。
乔松憔悴而竟折兮,嗟兰桂其将谁恃。
凤凰逝而千里兮,怆燕雀之相视。
九疑惝恍其何处兮,吾将企苍梧而望之。
斮斑竹而不使生兮,祝二妃之长无恙也。
登高望远而踌躇兮,哀百年于顷刻。
山川既以破碎兮,路迢迢而莫能止。
风何为而狂吹兮,云阴阴其屡起。
乔松憔悴而竟折兮,嗟兰桂其将谁恃。
凤凰逝而千里兮,怆燕雀之相视。
九疑惝恍其何处兮,吾将企苍梧而望之。
斮斑竹而不使生兮,祝二妃之长无恙也。
现代解析
这首《悲秋吟》借秋天萧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理想破灭的深沉感慨。全诗用自然界的衰败隐喻人间悲剧,情感层层递进,读来令人心酸。
开篇"天地变色、日月无光"的夸张描写,瞬间营造出世界崩塌般的压抑氛围。诗人登高远望时,突然感到人生百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这种时空错位的苍凉感,就像我们突然意识到青春已逝时的震撼。
中间部分用"破碎山川""狂风阴云"等意象,暗喻社会动荡。松树折断、兰花无依的比喻,让人联想到正直之士的遭遇和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凤凰远飞、燕雀互啄的对比,更是尖锐讽刺了现实中贤者遭弃、小人得志的现象。
结尾处诗人望向传说中舜帝葬身的苍梧山,砍断斑竹(传说中湘妃泪痕所化的竹子)却祈求女神平安,这种矛盾行为透露着绝望中的执着。就像现代人明知某些传统已逝,仍会下意识地守护精神信仰。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诗人像站在秋风里的守望者,眼看着美好事物一件件消逝,却仍坚持用诗歌记录这些破碎。这种对美的悼念与坚守,正是跨越千年仍能引发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