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饮啄》描绘了一个漂泊异乡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语言朴素却情感真挚。
开头两句"饮啄天之分,吾何泣远涂"用鸟儿觅食比喻人生际遇,说吃喝是老天安排的事,我何必为漂泊远方而哭泣呢?看似豁达,实则透露出无奈。
中间四句写实景:作者落脚在南粤(广东),却常常梦见西湖(可能指杭州,代表故乡或理想之地)。雇的仆人因为是同乡而亲切,借住僧舍省了房租。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游子在他乡的生存智慧——既要想办法安顿生活,又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最美:新种的竹子映着月光,照出竹子和人一样清瘦的身影。这里"癯"是瘦的意思,明月、瘦竹、清瘦的诗人三者相互映照,构成一幅空灵的画面。既表现了清贫的生活,又展现了高洁的品格,就像竹子虽瘦却挺拔,月光虽冷却纯净。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唠家常,但把异乡人的酸甜苦辣都装进去了——有认命的豁达,有思乡的惆怅,有生活的巧思,还有困顿中保持的精神追求。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真实生活中提炼出的诗意。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