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文官果树

含烟缀玉。
傍梵天尺咫,分荫丛绿。
瞥眼花时,垂实离离,衔泥过燕还啄。
登盘风味知何似,且艳说、清华名目。
想堕枝、响脆琴床,未减雨肥梅熟。
台畔罗含旧句。
蛎苔带露洗,重咏嘉木⑴。
何代移根,薝卜香中,倘有鹓鸾栖宿。
荣枯都付沧桑感,问掌故、宣南堪读。
好倩他、贝叶余芬,画笔补参金粟(前数年萎其一,今存三株。)。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棵文官果树,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树的美丽和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词的开头,作者用“含烟缀玉”来形容文官果树,仿佛树上挂着烟霞和玉石,给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感觉。接着提到这棵树生长在靠近寺庙的地方,绿荫覆盖,显得格外幽静。当花开时,树上结满了果实,吸引燕子飞来啄食,画面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随后提到果实的味道,虽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但人们都称赞它是清华(清华园)的名物,暗示这棵树可能有着特殊的地位或历史背景。接着,作者联想到果实掉落在琴床上发出的清脆声音,甚至比梅雨季节的梅子还要诱人。

在词的下半部分,作者提到了台畔的罗含旧句,这可能是指过去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作者通过清洗蛎苔(一种附着在石头上的生物)来重新欣赏这棵树的美丽,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他猜测这棵树可能是从某个时代移植过来的,周围可能还有鹓鸾(传说中的神鸟)栖息,增添了神秘色彩。

最后,作者感叹时光流转,荣枯交替,询问这棵树的历史是否值得在宣南(可能指某个地方)记录。他希望用贝叶(佛教经典)的余香和画笔来补充这棵树的故事,仿佛在说,这棵树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文官果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和文化之深远,让读者在欣赏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