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佳期竟不归诗

良人万里向河源,娼妇三秋思柳园。路远寄诗空织锦,宵长梦返欲惊魂。

飞蛾屡绕帷前烛,衰草还侵阶上玉。衔啼拂镜不成妆,促柱繁弦还乱曲。

时分年移竟不归,偏憎寒急夜缝衣。流萤映月明空帐,疏叶从风入断机。

自对孤鸾向影绝,终无一雁带书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等待。她心中的良人远赴万里之外的河源,而她则在柳园中度过了漫长的三秋时光,日日思念。她曾寄诗传情,却如同空织的锦缎,没有回音。长夜漫漫,她梦回丈夫身边,却总被惊醒,心如刀绞。

诗中通过“飞蛾屡绕帷前烛,衰草还侵阶上玉”这样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飞蛾扑火,如同她对丈夫的执着思念;衰草侵阶,则象征着她生活的凋零与无奈。她对着镜子哭泣,无法梳妆,琴弦上的曲调也因心乱而杂乱无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仍未归来,女子对寒冷的夜晚和缝制冬衣的劳作感到愈发厌恶。流萤映照着空荡荡的帐幕,疏落的树叶随风飘入断了的织机,这些细节都深刻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与无助。

最终,女子只能对着孤鸾的影子自怜自艾,终究没有一只大雁能带来丈夫的书信。整首诗词以女子的视角,细腻地刻画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漫长等待中的痛苦与无奈,情感真挚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张正见

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人,字见赜。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