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戍墓歌为给事姜贞毅先生作

思陵望治苦若渴,侧席重宣故相出。二十四气诬正人,首持魁柄障白日。

莱阳姜公在黄门,平生忠笃感至尊。极论丞相真有力,要使言官气得伸。

上怒赫然死不重,却念直臣心稍动。且将赤棒代欧刀,生谪不投人鲊瓮。

圣朝从谏本如流,坐看雷砰电射收。天威朝逐陈子壮,皇恩夕召黄道周。

臣{王采}哭辞阙下出,数到宣城四十日。忽传龙御遂升天,环未及还玦未决。

小臣目断燕云下,自操吴戈甲不卸。人间今已绝金鸡,待到黄垆方遇赦。

劳劳内史啼南陌,鷶𪀗催归归不得。旧馆惟寻皋伯通,残命仍投闾子直。

三十年来泪无数,白发青山同旦暮。遗骸只葬敬亭丘,万古汉臣死戍墓。

君不见先皇仗剑排阊阖,臣挟秦弓侍其侧。东台给事生上书,宣州老兵死杀贼。

念祖堂前异草生,青松垄上秋磷碧。请取孤臣不死心,写向嵌岩一片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死戍墓歌为给事姜贞毅先生作》是一首赞颂忠臣姜贞毅的诗,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朝廷腐败的痛心。

诗的开篇描绘了皇帝对治国渴望,但朝堂上奸臣当道,正直的人被诬陷。姜贞毅作为一位忠臣,敢于直言进谏,力挺丞相,希望让言官能够畅所欲言。他的忠诚甚至感动了皇帝,虽然皇帝愤怒,但最终没有处死他,而是将他流放,保留了性命。

诗中提到,朝廷本应广纳谏言,但现实中却雷电交加,天威难测。忠臣陈子壮、黄道周等人相继被召回,而姜贞毅却不得不离开京城,流落他乡。诗人感叹姜贞毅的命运,他像吴戈一样坚守忠诚,却无法等到朝廷的赦免。

诗的结尾,诗人描绘了姜贞毅的晚年,他在敬亭山下孤独地度过余生,最终葬于此地。诗人用“万古汉臣死戍墓”来表达姜贞毅的忠诚将永垂青史。诗人还通过对比,描绘了姜贞毅与先皇的关系,强调他虽身在流放,却始终心怀忠诚。

整首诗通过姜贞毅的遭遇,揭示了朝廷的腐败和忠臣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忠诚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姜贞毅的形象成为了忠诚与正义的象征,他的故事激励后人坚守信念,不畏强权。

李邺嗣

(1622—1680)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胤,以字行,号杲堂。明诸生。入清,踪迹多在僧寺野庙。以地方文献零落,集《甬上感旧诗》,搜寻颇费心力。文章多记明清之际事。才名甚著,与徐振奇等号为南湖九子。有《杲堂诗钞》及《文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