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君于此地行,独似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送别朋友归乡的场景,充满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离别:深秋的灞河浐河畔(长安送别之地),游子们大多心情凄凉,唯独你踏上归途时,却像去追寻春天般轻松愉快。这里通过"独似寻春色"突出朋友归乡的喜悦与众不同。

中间四句赞美朋友的才华:你的文章被众人传诵,考中进士全凭真才实学。虽然功名之路在长安,但你选择归隐山林,反而像作客般洒脱。这里暗含对功名与自由选择的思考。

最后四句转向诗人自己:看着朋友远去(原诗缺五字处可能是描写离别场景),狂歌之后只剩叹息。我并非没有故乡,但与你相隔千里,就像身处异国。结尾突然转折,在羡慕朋友归乡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羁旅他乡的孤独。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寻春色"形容归乡,把离别写出新意 2. 通过对比(众人悲戚vs友人欢欣)强化情感 3. 最后突然的自我剖白,让送别诗有了更深的层次 4.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两句,用反语道出人生选择的哲理

诗人没有简单写离别愁苦,而是通过朋友的归乡,反思自己的人生处境,使常见的送别主题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 、《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