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看山 其二

山山皆如画,犹恐画未能。
何独一小山,偏以画见名。
苔草炫金碧,悬崖展幛屏。
石纹泼水墨,一幅浑天成。
当其有山时,世未有丹青。
胡为造化儿,预构狡狯情。
画师摹真山,山乃以画称。
转辗但相似,何者为山形。
是周亦是蝶,此理难具明。
问山山不语,尽日山中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阳朔山水的奇妙,探讨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语言生动有趣。

开头说阳朔的山都美得像画,甚至比画还要美。可偏偏有一座小山,因为长得像画而得名"画山"。诗人觉得这很有意思——山上的苔藓像金碧辉煌的颜料,悬崖像展开的画屏,石头纹理像泼墨山水,整座山就像天成的画作。

但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思考:这些山存在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绘画呢。为什么大自然这个"调皮鬼",要提前创造出像画一样的山?后来画家照着真山作画,山反而因为像画而出名。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到底是山像画,还是画像山?就像庄周梦蝶的故事,分不清谁是本体谁是镜像。

最后诗人带着这个疑问在山中行走,山却始终保持沉默。这种留白让读者也陷入思考:我们看到的到底是自然本身,还是被人类艺术加工过的自然?自然和艺术究竟谁在模仿谁?

全诗用日常可见的山水,引发出对艺术本质的思考,把深刻的哲理藏在生动的画面中,读来既轻松又耐人寻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