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之美的隐逸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深情思念。
前四句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田园画卷:南边田野延续着先辈的事业,东边高地上有座素雅的隐居亭台。亭前玉竹成林掩映着小路,池塘里翠绿的浮萍舒展如毯。这里"三径"用典指归隐者的居所,"玉森""翠展"的描写让竹林和浮萍都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五六句写得更开阔:活水从清澈的源头流来,隐居处紧邻着充满灵气的古老山洞。这两句通过"活""灵"二字,赋予山水以生命力和神秘感,暗示这里不仅是风景优美之地,更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最后两句转入抒情:诗人怀念与老友同游的往事,感慨分别太久,特别感激对方始终如一的真挚情谊。"眼终青"化用"青眼"典故,表示对方一直用赏识、关爱的目光看待自己,这份情谊历经岁月而未改变。
全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高洁的隐逸情怀,最后落脚于真挚的友情,情景交融。诗人用"玉竹""清源""古洞"等意象构建出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而结尾的深情表白又让这份出世情怀带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