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逍遥寺咏庭前柏树以老杜病柏诗偃蹙龙虎姿生当风云会为韵得蹙字

岁寒在天知后凋,受命于地禀正独。楂枒枝干撑青冥,凛然正色不可辱。

霹雳霁威霜雪避,奴视椅桐友松竹。孔明庙边冻蚁食,御史台中老乌宿。

何如结根阿兰那,叶映高僧胡眼绿。楚多楩楠剪伐尽,大国要材梁夏屋。

何时匠石运斤风,不使龙姿久偃蹙。反观樗栎老臃肿,永保天年长受福。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寺庙前的一棵柏树为引子,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前四句写柏树天生不凡:它像能预知寒冬般坚韧("岁寒知后凋"),扎根大地却保持独立品性("禀正独")。枝干如龙虎盘踞直插云霄("楂枒撑青冥"),浑身散发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凛然正色")。

接下来用对比手法突显柏树的高贵:雷电见了要收敛("霹雳霁威"),霜雪主动躲避,它把普通树木当奴仆("奴视椅桐"),只与松竹为友。这里暗喻品格高尚之人自然会有气场。

然后话锋一转:这么优秀的柏树,却像诸葛亮庙前的枯木被虫蚁啃食("冻蚁食"),又像御史台的老树只能供乌鸦栖息。这两句用历史典故暗示人才被埋没的现状。

诗人突发奇想:不如把柏树种在佛寺("阿兰那"),让它的绿叶映照高僧的慧眼。这里"胡眼绿"既指印度高僧的碧眼,也暗含"开悟"之意,表达了对精神净土的向往。

随后揭示现实困境:楚国优质的楠木("楩楠")都被砍光了,国家需要好木材建造宫殿("梁夏屋")。这里用木材比喻人才,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功利性使用。

最后发出灵魂拷问:什么时候能遇到识货的匠人("匠石运斤"),不让这龙虎之姿的柏树永远委屈蜷缩?反而那些不成材的杂木("樗栎"),因为没用处倒能终享天年。结尾的反讽令人深思——到底成为栋梁被砍伐好,还是当无用之木保全性命好?

全诗就像一部树木版的"职场生存指南",用柏树的命运引发读者思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如何自处?是要坚持本色可能被埋没,还是顺应潮流失去自我?这种跨越千年的困惑,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