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舅大中府君己亥岁尝制十四咏寿宝林褧老师

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用手执捶以击鼓,三
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敲鼓的比喻来讲佛法智慧,核心是说"声音从哪来"这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分三层理解:

1. 敲鼓的物理现象(前六句) 诗人说鼓声需要三个条件:鼓槌、鼓、敲击动作。就像手机播放音乐需要设备、电源和操作一样。但有趣的是,不敲鼓时声音就不存在——这说明声音不是鼓本身固有的。

2. 哲学思考(中间六句) 这里用"非手非捶非鼓"点破关键:声音本质上是因缘和合的幻象。就像彩虹需要阳光+雨滴+观察角度,缺一不可。智者通过观察这种"条件组合现象",就能顿悟真理——所有事物都像鼓声一样,是暂时组合的产物。

3. 生活智慧(最后四句) 诗人劝我们:用这种觉悟态度生活。白天黑夜都能保持内心安宁,不被各种声音(可引申为外界干扰)牵着走。就像现代人在地铁里戴降噪耳机,诗人教我们用智慧"过滤"烦恼。

全诗妙处在于: - 把深奥的佛理变成日常可见的敲鼓场景 - 用"声音"比喻所有感官体验,教我们看破表象 - 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心态,既有哲理又实用

就像我们现在说"不要被手机推送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诗人用鼓声提醒:所有感官体验都是暂时的组合现象,看清这点就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