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钱塘江渡口为背景,用浅白的语言道出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民生疾苦的关切。
前两句"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诗人望着浩渺的钱塘江(天堑),江水一直延伸到远方的沃焦山。这里用"茫茫"形容江面辽阔,暗含渡江之难。后句用调侃的语气说:连秦始皇(以修长城闻名)都没能在这里建座桥吗?其实是在说钱塘江浪急潮凶,建桥实在太难。
后两句"钱塘渡口无钱纳,已失西兴两信潮":转到现实问题——穷苦百姓连渡船费都交不起(无钱纳),只能眼睁睁错过两趟潮汛(西兴是渡口对岸的地名,"信潮"指每天固定的潮水)。这里用"失潮"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穷人因缺钱而耽误行程的无奈。
全诗妙在: 1. 用"秦皇不安桥"这种幽默说法,既点出自然险阻,又暗讽当政者不作为 2. 后两句像个小故事,通过"没钱渡江"的日常场景,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 3. 把汹涌的钱塘潮与百姓的微小命运并置,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穷人的无力感
就像现在看到农民工舍不得坐高铁、在车站苦等绿皮车一样,诗人用千年前的钱塘渡口,写出了古今相通的民生艰辛。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