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其三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塞下曲 其三》描绘了古代边塞的悲壮景象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首先,"黄河东流流九折"描绘了黄河蜿蜒曲折的景象,象征着边塞的艰难和曲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流动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

接下来,"沙场埋恨何时绝"直接表达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无尽的仇恨。沙场是战士们的战场,埋恨则是指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留下的遗憾和仇恨,何时能止,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蔡琰没去造胡笳"提到了蔡琰的故事。蔡琰是汉代的才女,被匈奴掳去后,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无奈。这句诗通过蔡琰的故事,展现了边塞儿女的坚韧和才华。

最后,"苏武归来持汉节"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苏武是汉代的使臣,被匈奴扣押19年,始终不屈不挠,最终持着汉节(汉朝的符节)回到故国。这句诗通过苏武的忠诚和坚守,赞颂了边塞将士的爱国精神和气节。

整首诗通过黄河、沙场、蔡琰和苏武这些意象和故事,深刻描绘了边塞的艰辛和英雄人物的传奇,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忠诚、气节的赞美。诗中蕴含的悲壮情感和深远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首感人至深的边塞诗。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