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和月三题西田弟天寒翠袖图
蛩语催寒,蟾光破暝,绘成一片秋容。
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
宛转向池塘立遍,惊看月影,过了梧桐。
任香尘冰透,苍苔立折弯红。
踌躇半晌,乍回头、密语西风。
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香冷薰笼。
有梦知无觅处,霜桥茅店泊孤篷。
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
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
宛转向池塘立遍,惊看月影,过了梧桐。
任香尘冰透,苍苔立折弯红。
踌躇半晌,乍回头、密语西风。
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香冷薰笼。
有梦知无觅处,霜桥茅店泊孤篷。
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中孤独女子的愁思,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深沉的哀愁与寂寞。
上片以秋夜景物开篇,“蛩语催寒”写蟋蟀鸣叫带来寒意,“蟾光破暝”写月光划破夜色,共同构成凄清的秋夜画面。女子倚遍栏杆也消不尽愁绪,在池塘边徘徊时,突然发现月影已移过梧桐树,暗示时间流逝而愁绪未减。“香尘冰透”写她站到露水结冰、苔藓折断红花,用身体感受的寒冷强化内心孤寂。
下片转入心理描写。“踌躇半晌”表现犹豫,“密语西风”显示无人倾诉只能对风说话。用“漏杳如年”(更漏声慢得像一年)、“宵凉似水”(夜凉如水)、“香冷薰笼”(熏笼香气冷却)三个比喻,层层递进地渲染长夜的孤寂难熬。结尾最动人:她意识到连梦中都找不到慰藉,就像霜桥茅店旁停泊的孤舟,于是把本该滴在鸳鸯被上的眼泪,转而滴向芙蓉(象征纯洁),暗示对爱情希望的幻灭。
全词妙在将抽象愁绪具象化:用倚栏、立苔、语风等动作写孤独,用月影移动、更漏声、熏香冷却写时间漫长,最后用“红泪滴芙蓉”的意象,把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给自然。通篇没有直说“我多伤心”,但每个景物都在替主人公诉说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