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少董繙经图诗
我知君子有常心,谁谓春秋无定法。
常心定法皆一途,万变在前吾不惑。
锦衣白马青油客,回首伤心沦异域。
缟带喜赠延州来,一见浑如旧相识。
片时偷生万年泣,倘得义成身乃立。
已将死生委天公,要因笔削明吾迹。
偃蹇榻上书千帙,坐使群儒仆墙壁。
凛然紬史行天诛,扫除坦涂大搜索。
赞辞自昔非游夏,叛去于今无籍湜。
鸿雁书闻到上林,管弦声任来凝碧。
嫣然侍侧两少丽,桃叶桃根莫能及。
蔻梢轻露有华,早梅花嫩春无力。
欲将婢子固君心,岂料君心坚铁石。
果闻远使报还家,万里精诚初不隔。
书成初奏未央宫,金马石渠皆动色。
不与左氏作忠臣,忠欲天王坐中国。
圣人大法先能识,节义大闲今独得。
伤麟叹凤非道穷。千载相逢犹咫尺。
尊王便是祝厘心,圣人寿与天无极。
常心定法皆一途,万变在前吾不惑。
锦衣白马青油客,回首伤心沦异域。
缟带喜赠延州来,一见浑如旧相识。
片时偷生万年泣,倘得义成身乃立。
已将死生委天公,要因笔削明吾迹。
偃蹇榻上书千帙,坐使群儒仆墙壁。
凛然紬史行天诛,扫除坦涂大搜索。
赞辞自昔非游夏,叛去于今无籍湜。
鸿雁书闻到上林,管弦声任来凝碧。
嫣然侍侧两少丽,桃叶桃根莫能及。
蔻梢轻露有华,早梅花嫩春无力。
欲将婢子固君心,岂料君心坚铁石。
果闻远使报还家,万里精诚初不隔。
书成初奏未央宫,金马石渠皆动色。
不与左氏作忠臣,忠欲天王坐中国。
圣人大法先能识,节义大闲今独得。
伤麟叹凤非道穷。千载相逢犹咫尺。
尊王便是祝厘心,圣人寿与天无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坚守原则的君子形象,核心思想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处世智慧。我用大白话来解析:
1. 君子的定力:前四句说聪明人都有不变的原则(常心),就像《春秋》史书虽然记录复杂事件,但评判标准始终如一。这种人遇到任何变故都不会慌乱。
2. 患难见真情:接着用"锦衣白马"的富贵公子沦落异乡的遭遇,带出雪中送炭的友谊。就像突然收到远方老友寄来的礼物,那种温暖瞬间冲淡了漂泊的苦涩。
3. 文人的骨气:中间部分最精彩,描写主人公把生死看淡,专心用笔记录历史真相。他像法官一样严厉审视史料,让其他学者都羞愧低头。这里用"天诛"形容他批判历史的正义感,就像执行上天的惩罚。
4. 美色与忠诚:诗中突然插入两个美貌侍女的情节很有意思。别人想用美人计动摇他,但他意志像铁石般坚定。这段暗示真正的君子不会被诱惑带偏。
5. 历史使命感:最后点明他写史书不是为了讨好权贵,而是要守护"尊王"的正统思想。把圣人的道德准则比作永不失效的GPS导航,哪怕相隔千年,真理永远清晰可辨。
全诗用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在乱世中坚守学术良心的知识分子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我知道世界很复杂,但我的原则很简单"的从容,就像现代人说的"不忘初心"。特别是把枯燥的史官工作写得像侦探破案一样充满正义感,让坚守原则这件事显得特别酷。
王铚
王铚,生卒年月不详。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1134)书成,赐名《枢庭备检》。后罢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