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萧溪耕者

吾友黄君字泽之,家住萧溪之水湄。萧溪之水,分自沙湖来,东流入海,北汇于溪,盘旋绕屋如争驰。

至正年间,如泽也,始谢仕,来居斯。便似庞公鹿门去,乃买溪上数亩之畬菑。

泽也身着袯襫衣,手把耒与犁。日出东作不自贱,日入归息浑忘疲。

健妇或饷食,稚子皆耘耔。嗟哉泽也虽劳劬,犹能不废诗与书。

新凉郊墟短檠火,躬与儿辈皆孜孜。嗟哉泽也又孝且慈,一家伏役心和怡。

西风禾黍秋离离,污邪满车不用祁。上足奉公赋,下足了其私。

打门并无吏索米,载酒唯有人问奇。泽也或冠华阳巾,或着白接䍦。

开口论今古,起坐皆礼仪。临流或作《秋水操》,登阜乃赋《归来辞》。

不求县官荐,不愿刺史知。初非如变名之梅福,又非似洁身之长沮。

但欲不素餐兮,效伐檀之君子。乐夫天命复奚疑,嗟哉泽也其如此。

盖将终老于耕矣,世上碌碌嗟何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黄泽的隐士耕读生活,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田园生活图景。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盘旋绕屋如争驰")用流动的溪水比喻黄泽的人生轨迹。就像萧溪水从沙湖分流后最终汇入大海一样,黄泽从官场退隐,选择了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至正年间"到"载酒唯有人问奇")详细描写了黄泽的日常生活。他穿着粗布衣服亲自耕作,妻子送饭,孩子帮忙,晚上还坚持读书。这里用"短檠火"(油灯)的细节,生动表现了耕读传家的场景。虽然生活清苦,但粮食丰收后既能交税又能自足,没有官吏催租,反而有朋友带着酒来拜访,展现了自给自足的满足感。

第三部分("泽也或冠华阳巾"到最后)刻画了黄泽的精神世界。他穿戴儒生服饰,谈古论今,创作诗词,但不愿做官。诗中用梅福(汉代隐士)和长沮(春秋隐士)的典故,说明他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真心向往这种"不白吃饭"(不素餐)的务实生活。最后"乐夫天命复奚疑"化用陶渊明的句子,表达了他安于农耕、看淡功名的人生态度。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具体的生活细节(耕作、读书、会友)展现理想生活 2. 通过溪水、油灯、庄稼等意象营造田园意境 3. 塑造了一个既能劳动又能读书的完整人格形象 4. 表达了"自食其力"的朴素价值观,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发

这种将劳动与读书结合、物质与精神兼顾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耕读传家"的理想追求。

张掞

(995—1074)齐州历城人,字文裕。张揆弟。幼笃孝。举进士。知益都县,督赋租置里胥不用,而民以时入,石介为献《息民论》。历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入判太常、司农寺,累官户部侍郎致仕。忠笃诚悫,事兄如父,为乡党矜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