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闲适与淡淡的哀愁,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写日常生活:书卷和熏香相伴,日子在闲散中度过;雨后庭院石阶旁,青草又绿了一圈。这里用"了日閒"(消磨时光)、"绿回环"(草木循环生长)传递出时间悄然流逝的平淡感。
颔联突然转折:看似寻常的春天又过去了,可镜中两鬓的白发提醒着岁月无情。"谁知"二字带着惊讶,像是突然发现青春已悄悄溜走。
颈联用两个经典意象勾勒晚春图景:杨花轻飘飘地落在长满芳草的岸边,杜鹃鸟在夕阳山间凄凉啼叫。"轻薄"对应"凄凉",既写景又暗含人生感慨——美好事物(杨花、芳草)终将消散,只余哀鸣(杜宇声)。
尾联笔锋一转:贫穷的屋檐下,燕子依然成双结对地衔泥筑巢。"不嫌贫"三字最动人,燕子的不离不弃与人的孤独形成温暖对比,暗示诗人虽感叹时光流逝,仍从自然中获得了慰藉。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书房特写拉到庭院全景,再切换到杨花纷飞的河岸与暮色中的远山,最后定格在屋檐下忙碌的燕子。诗人把"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普遍感慨,融化在看得见的春景里,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又能触摸到生活朴实的温度。
吴锡畴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