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凉风动千里,孤坐思沧洲。
白露洗明月,青天此夜秋。

现代解析

这首《夜坐》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坐时的情景和感受。诗的开头,“凉风动千里”,写出了夜晚的凉风仿佛能吹到千里之外,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绪的飘渺。

“孤坐思沧洲”,诗人独自坐着,思绪飘向了遥远的“沧洲”。沧洲在古代常指隐居的地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白露洗明月”,白露是秋天的露水,这里用“洗”字来形容露水对月光的洗礼,显得格外清新、明亮。月亮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皎洁,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的感受。

“青天此夜秋”,青天指的是晴朗的夜空,这一句点明了时间——秋天的夜晚。整句诗表达了在秋夜,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清澈,给人一种天地辽阔、心境澄明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凉风、白露、明月和青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美。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