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遣怀

折柳城(一作矶)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一作羞)。
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更惭江上鸥。
鶗鴂声中寒食雨(一作酒),芙蓉花外夕阳楼。
凭高满眼送清渭,去傍故山山下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重要节日)时的孤独与忧愁。诗人站在城边折柳的地方,暮色中涌起愁绪,虽然春光明媚,却因心事重重而无心欣赏。他正为人间的不如意而伤感,回头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鸥鸟,更觉自己活得不如鸟儿洒脱。

诗中用“鶗鴂声”(杜鹃鸟的啼叫)和“寒食雨”烘托出凄凉氛围,而“芙蓉花”和“夕阳楼”则形成艳丽与落寞的对比,暗示美好事物终将消逝。最后诗人登高望远,看着清澈的渭水流向故乡的山下,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暗含了人生如流水般无法回头、只能随波前行的无奈。

全诗通过暮春景象与个人情绪的交织,传递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人式感伤: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对现实困境的苦闷,以及借自然景物寻求心灵慰藉的尝试。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众人皆欢我独愁”的孤独感,以及用平静的笔触写深沉哀愁的含蓄美。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