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干旱带来的民生疾苦,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开头两句"一雨连三月,当秋乃亢晴"用反常的天气现象制造悬念——本该多雨的秋季却持续三个月干旱,暗示自然灾害的异常。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质问与观察。"不知老天意"直接表达对天灾的困惑与不满,"川竭无云起"与"山凉有月明"形成残酷对比:干涸的河床没有一丝云彩,而清凉的月光只能徒增凄凉,突显干旱的严峻。
结尾"忧时心欲折,空听海鱓声"最打动人心。诗人说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只能听着(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海鱓的叫声却无计可施,这种无力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灾民的绝望。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幅用白描手法绘制的灾荒图,通过"干涸的河床"、"无用的月光"、"虚幻的海鱓叫声"这些意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干旱的可怕和诗人的悲悯之心。最难得的是,诗人把对老天的质问与对百姓的关怀融为一体,使这首看似简单的诗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