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狱江州晚出浔阳门

浅深秋色看红叶,高下人烟入翠微。
过岭已怜云满𩍐,穿林宁恨露沾衣。
自惭访道来何晚,便好寻真去不归。
本迕朝廷无补报,名山犹幸许相依(同上书卷三五二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秋天傍晚离开江州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人生境遇的反思,以及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景:“浅深秋色看红叶,高下人烟入翠微。”诗人眼中,秋天的红叶深浅不一,景色迷人;远处的村落和人烟隐没在青翠的山林中。这两句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过岭已怜云满𩍐,穿林宁恨露沾衣。”诗人翻过山岭,看到云雾缭绕,穿过树林时,露水打湿了衣衫。这两句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的心情。云雾和露水是自然现象,但“怜”和“宁恨”却透露出诗人对旅途的感慨,似乎对世事的烦扰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第五、六句:“自惭访道来何晚,便好寻真去不归。”诗人自我反省,感叹自己追求道义的觉悟来得太晚,甚至产生了归隐山林、追求真谛的念头。这里的“访道”和“寻真”都指向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似乎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渴望远离世俗的纷扰。

最后两句:“本迕朝廷无补报,名山犹幸许相依。”诗人承认自己在朝廷中并无什么贡献,甚至可能有些格格不入,但他感到幸运的是,还有名山大川可以相依相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疏离,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既欣赏眼前的美景,又在内心深处寻求精神的解脱,最终选择与自然为伴,远离官场的纷扰。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陈舜俞

(?—1072)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