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无用”与“有用”的关系,探讨了人们对自身价值和外在追求的思考。诗中,“自有无用身”指的是诗人认为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观他有用体”则是指他看到别人似乎很有作为。这种对比引发了他对自身价值的反思。
接下来,“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呆”表明诗人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却发现自己在讨论这些时显得有点傻气。这里的“呆”并不是真正的愚蠢,而是诗人意识到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可能并不值得。
“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则引入了佛教思想,暗示佛性(即觉悟的本性)存在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但诗人虽然看到了,内心却无法真正理解。这表明他在追求精神觉悟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
最后,“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揭示了诗人整日追求有所作为,却不得不屈服于外在的权威或世俗的标准。这种屈从让他感到无奈,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精神觉悟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它提醒我们,外在的成就和世俗的标准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的价值,真正的觉悟可能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接纳。这种思考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