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生活意象探讨了"空"与"有"的哲学关系,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亲切。
第一句"道是空山却有渠"就像说:你以为这是座空山?仔细看会发现有小溪流淌。这里用"空山"比喻我们常说的"虚无",而"渠"代表看似不存在却实际存在的生命力。就像我们以为手机屏幕是平的,其实下面藏着复杂的电路。
第二句"原来有有亦无无"进一步解释:你以为拥有的东西(有有),本质上也是虚幻的(无无)。好比我们攒钱买的名牌包,看似实在,但它的价值其实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
第三四句给出解决方案:要真正看透本质(空到真空处),就得像碾米工人(碓夫)一样,把纷杂的念头(万斛尘埃)都碾碎。作者用"碓夫"这个接地气的形象告诉我们:修行不是高高在上的事,就像日常劳作一样实在。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佛理转化成山、溪流、碾米工这些日常所见。它告诉我们:真理不在远方,就在眼前的一草一木中;真正的"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觉知。就像我们洗碗时专注水流,这片刻的专注就是"真空处"。
李昴英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