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举子时所用方砚小童涤之误伤其左角

巾箱砚子何处得,溪翁用作待鱼石。
博时不费杖头钱,遂入余家掌文墨。
父祖相传晚畀予,自幼相随真莫逆。
七星象斗隐约明,一口如池方寸窄。
忆曾携入对集英,仅毕春秋二三策。
后来随宦落江湖,同上武昌题赤壁。
定交首尾三十所,晏子狐裘虞老屐。
村童唐突岂偶然,一角微伤真可惜。
大禹圭玺犹缺残,因损不妨成友益。
灵光一殿亦偶存,小物本来甘弃掷。
赞经禆史则已多,论议失中天赐谪。
敬追子产谢叔同,息黥补劓全吾璧。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和他心爱砚台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像在讲一个"老物件的情怀"。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看:

1. 砚台的来历(前8句)
诗人说这个砚台最初是溪边老翁用来压渔网的石头,后来成了他家的传家宝。从他爷爷传到他手里,已经陪伴他三十多年。砚台虽小(像骰子那么大),但上面有七星纹路,墨池只有方寸大小,却承载了家族的记忆。

2. 共同经历(中间8句)
诗人带着这个砚台进京赶考,在武昌游历时也随身携带,就像老朋友的登山鞋一样可靠。可惜被家里小孩不小心磕坏了一个角,就像古玉的残缺一样让人心疼。但诗人很豁达,觉得就像古代宫殿虽然破损但依然珍贵,残缺反而让砚台更有故事。

3. 人生感悟(最后6句)
诗人说这个砚台帮他写了很多文章,现在破损了反而像老天爷的提醒——就像古代贤人被贬谪一样,是在告诫他写文章要更谨慎。最后用"息黥补劓"这个典故(古人修复残缺玉器的工艺),表示要好好珍惜这个有缺憾的老伙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把日常小事写得充满温情,砚台磕了个角就像老朋友受伤
- 用"传家宝"的角度看普通物件,破砚台比新砚台更有情感价值
- 最后升华到人生哲理:残缺也是美,提醒我们要更珍惜

就像现在有人把爷爷的老怀表、妈妈的缝纫机当宝贝一样,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珍贵的东西,往往带着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故事。

巩丰

(1148—1217)宋婺州武义人,字仲至,号栗斋。少受学于吕祖谦。孝宗淳熙十一年以太学上舍对策及第。历知临安县,政尚宽简。迁提辖左藏库卒。擅文辞,片词半牍,皆清朗得言外趣。尤工为诗。有《东平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