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西溪的高雅之士的生活情趣,通过几个简单却生动的画面,传递出闲适淡泊的意境。
前两句"西溪高隐有馀清,最惬閒中野老情"直接点明主题:住在西溪的隐士生活清雅自在,这种悠闲的生活状态最能满足隐居老者的心境。"有馀清"三个字既指环境的清幽,也暗指心境的清明。
后两句"秋夜几回来借榻,竹声清比读书声"用具体场景展现隐居生活的美好:秋夜来访的朋友借宿时,窗外竹叶的沙沙声比读书声还要清雅。这里用"竹声"与"读书声"的对比,巧妙地把自然之声和人文活动融为一体,暗示隐居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借榻"这样生活化的细节和"竹声"这样富有诗意的意象,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诗人没有直接赞美隐居生活,而是让读者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自己去感受其中的韵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