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一首 其六

张仪作秦相,变诈如狐狸。
奸风长浇伪,仁义不足施。
苏秦复继起,谈辨誇雄词。
乾坤何扰扰,正气有醇醨。
颓波一泛滥,民生正堪悲。
吁嗟鬼谷子,吾欲诛其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通过描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道德风气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张仪作为秦国的宰相,善于使用诡计和花言巧语,类似狡猾的狐狸。苏秦则通过雄辩的口才而著名。这两个人都擅长利用人性中的弱点,通过诡计和雄辩来达到目的,导致社会风气变得虚伪和不真诚。在黄庭坚看来,这种社会风气使得真正的仁义道德难以发挥作用。

诗中提到的“乾坤何扰扰,正气有醇醨”,意思是天地间搞得如此混乱,正气也失去了原本的纯净,变得复杂多变。这里的“乾坤”指天地,即整个世界,“正气”指的是正面的力量或道德。“醇”和“醨”分别为酒的浓醇和淡薄,这里用来比喻道德风气的纯度。

最后两句“颓波一泛滥,民生正堪悲。吁嗟鬼谷子,吾欲诛其魑”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恶化感到悲痛的心情。他觉得这种不良风气如同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诗人还感叹到鬼谷子这个培养了张仪和苏秦等人的智谋之人的贡献,虽然诗人并未真正去杀戮鬼谷子,但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深忧虑和对这种不良风气的批判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忧虑,以及对道德与正义的呼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