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钓台兰若

山僧不钓台下鱼,几年空寄台边坐。
有时手把乾松枝,沿江乞得沙上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展现了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的第一句“山僧不钓台下鱼”,意思是这位僧人并不在钓台边钓鱼,暗示他与世俗的追求无关。他不像普通人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而是保持超然的心态。

接下来,“几年空寄台边坐”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的境界。僧人长时间坐在钓台边,看似无所事事,但实际上,这种“空”坐体现了他对世俗欲望的舍弃,内心平静如水。

“有时手把乾松枝”描绘了僧人手持干枯的松枝,松枝象征坚韧与长寿,暗示僧人精神的坚定与持久。而“沿江乞得沙上火”则描绘了他在江边乞讨生火的情景,尽管生活简朴,但他依然能自得其乐,依赖自然生存。

整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超脱世俗名利的生活哲学。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的形象,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这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