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
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
县藜混燕石,世已无国工。
琢之惧不完,不如在石中。
卞和耻再刖,玉亦悲无穷。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用了"卞和献玉"的典故,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坚守本心的决心。

开头描写荆山高耸入云,传说这里产美玉,连吐出的气息都能化作彩虹。这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玉的珍贵。但紧接着就说:现在真正的美玉(县藜)被当作普通石头(燕石),世上已经没有能识货的匠人了。

诗人用"卞和"的典故说:与其把玉雕琢出来反遭误解(就像卞和两次被砍脚),不如让玉永远藏在石头里。这里的"玉"象征诗人的才华,"刖"代表遭受打击。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宣言:我宁可至死都抱着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保持本真),也要保全自己的完整人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诗人用玉自比,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没人能赏识真才实学),也展现了绝不妥协的傲骨(宁愿不被认可也要保持真我)。这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