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冯翊作

本自江海人,且无寥廓志。大明耀天宇,霭霭风雨被。
迢递别荆吴,飘飖涉沂泗。广川俟舟楫,峻坂伤骐骥。
蹭蹬失归道,崎岖从下位。西出太华阴,北走少梁地。
葱茏墟落色,泱漭关河气。耻从侠烈游,甘为刀笔吏。
宝剑茱萸匣,岂忘知音贵。大道且泛然,沉浮未云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赴冯翊作》可以理解为一位漂泊者的自述,表达了他从江湖散人到仕途小吏的心路历程,以及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感慨。

1. 开篇的自我定位:
诗人自称“江海人”,说明他原本是个自由自在的江湖客,没有远大的仕途抱负(“无寥廓志”)。但时代洪流中(“大明耀天宇”),他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南方(“荆吴”),历经艰辛北上(“沂泗”),像一条没有方向的船,又像一匹受困的骏马,在仕途上磕磕绊绊,最终只混了个基层小官(“下位”)。

2. 路途的艰辛与迷茫:
诗中用“广川”“峻坂”比喻仕途的阻碍,用“蹭蹬”“崎岖”形容自己的不顺。他一路向西向北,经过荒凉的村落(“葱茏墟落色”),感受着北方山河的苍茫(“泱漭关河气”),这些景物烘托出他孤独迷茫的心境。

3. 内心的矛盾选择:
他坦言自己不屑与豪侠为伍(“耻从侠烈游”),却甘愿做个文书小吏(“刀笔吏”)。这里看似矛盾,实则隐含无奈:他或许为了生计或家族期望,放弃了自由,选择了安稳但卑微的职业。

4. 未泯的理想与孤独:
最后四句是诗眼:他像把宝剑被藏在茱萸匣中,看似被遗忘,实则始终渴望遇到懂自己的人(“知音”)。他明白人生如泛舟,有起有落(“沉浮未云异”),但依然保持豁达,接受命运的安排。

全诗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中的挣扎。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抱负,却在生活的挤压下保持清醒:接受现实,但不完全屈服;怀念自由,却也承担选择的责任。这种“平凡人的英雄主义”,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共鸣——我们何尝不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自己的平衡?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