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菊影
帘捲秋光里。
正黄花、亭亭冉冉,移来眼底。
超出红尘如此淡,始信陶潜归矣。
为料理、明窗净几。
醉后几回难采摘,费参详、幻迹知谁寄。
倩窄袖,欲扶起。
萧疏骨格烟云气。
尽抛辞、蜂忙蝶闹,香清色腻。
彷佛骚人成落魄,瘦到十分难比。
剩一片、凄凉滋味。
要向西风留小像,傍阑干、月冷霜华细。
写不尽,个中意。
正黄花、亭亭冉冉,移来眼底。
超出红尘如此淡,始信陶潜归矣。
为料理、明窗净几。
醉后几回难采摘,费参详、幻迹知谁寄。
倩窄袖,欲扶起。
萧疏骨格烟云气。
尽抛辞、蜂忙蝶闹,香清色腻。
彷佛骚人成落魄,瘦到十分难比。
剩一片、凄凉滋味。
要向西风留小像,傍阑干、月冷霜华细。
写不尽,个中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菊影的唯美画面,同时寄托了作者高洁孤傲的情怀。
上片从赏菊场景写起:秋光透过卷起的帘子洒进来,菊花优雅的身影映入眼帘。作者觉得菊花淡雅脱俗的气质,就像当年陶渊明归隐后的状态。他特意收拾好窗几来欣赏,但醉后看花时却恍惚觉得菊影似真似幻,甚至想伸手去扶——这个细节生动写出了赏菊人半醉半醒的痴态。
下片转入对菊花品格的赞叹:菊花有着如烟云般清瘦的骨相,不屑与蜂蝶为伍,只保持自己的清香。这里把菊花比作落魄的文人,虽然消瘦却风骨凛然。最后作者想在西风中为菊花"留影",在月色霜华里描绘它的风姿,却说"写不尽"其中真意——既表达了对菊花的极致赞美,也暗示了孤芳难遇知音的寂寞。
全词妙在将菊花拟人化,通过"骨格""落魄"等形容,让花有了文人风骨。那些"难采摘""欲扶起"的传神描写,让静态的菊花有了动态的美感。结尾"写不尽"的感慨,恰是文人寄情于物的典型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