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发表于1924年)

三分明月二分秋,处处画⑴帘半上钩。
人比袁宏思泛渚,我非庾亮懒登楼。
广庭且作霓裳舞,圆魄无劳玉斧修。
占尽一年惟此夕,兴酣恐报五更筹。

现代解析

这首《中秋赏月》写于1924年,描绘了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对这个特殊夜晚的珍惜。

开头两句“三分明月二分秋,处处画帘半上钩”,意思是说,中秋之夜的月光格外明亮,占据了秋色的大部分。人们家家户户都卷起窗帘,准备赏月。这里用“三分明月二分秋”来形容月光与秋色的比例,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中秋的独特氛围。

接下来两句“人比袁宏思泛渚,我非庾亮懒登楼”,作者借用历史人物袁宏和庾亮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袁宏是东晋名士,喜欢泛舟赏月;庾亮则是东晋名臣,喜欢登楼观月。作者说自己不像袁宏那样有泛舟赏月的雅兴,也不像庾亮那样勤于登楼,而是更愿意在家中静静地欣赏月亮。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

“广庭且作霓裳舞,圆魄无劳玉斧修”这两句,作者想象自己在中秋之夜,站在宽阔的庭院中,仿佛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而天上的圆月则完美无缺,不需要用“玉斧”去修整。这里,“霓裳舞”象征着美好与浪漫,“圆魄”则指满月,表达了作者对中秋月色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最后两句“占尽一年惟此夕,兴酣恐报五更筹”,作者感叹一年之中只有这一夜的月光最为美好,自己尽情享受,甚至担心时间过得太快,五更(天快亮)的钟声会打断这美好的时刻。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中秋之夜的无限留恋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巧妙引用,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读来令人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好的中秋之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