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模拓本兰亭后

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
百家聚讼谩纷纭,正传宁到山中石。
论书当论气韵神,谁与痴儿较形质。
想当填郭断手初,帝与欧虞皆太息。
昭陵玉匣秘重泉,自此中天无二日。
元章老去不及见,却见苏家评甲乙。
北山居士得何许,购取宁论万金直。
几年僦屋客江海,宝气奎光夜相射。
南来北人多健者,名色连艘金满室。
应嗟我辈太痴绝,常抱蠹书论得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围绕《兰亭序》的传奇故事展开,用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探讨了艺术真谛与世俗价值观的冲突。

前四句说《兰亭序》虽有很多摹本,但唐太宗时期的赵模拓本最珍贵。就像百家争鸣难辨真假,真正的艺术精髓其实藏在深山原石般质朴的本真中。这里用"山中石"比喻艺术的本源。

中间八句通过三个场景批评了过分追求形式的做法:先是描写当年工匠精心拓印时,连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都感叹;接着说真迹随唐太宗陪葬后,世间再无真品;最后说米芾晚年无缘得见真迹,只能看苏轼的品评。这些都在强调真迹的不可复制性。

后八句转入现实感慨:有人不惜重金收藏摹本,商人用整船金银交易艺术品。而诗人自嘲是"痴绝"之人,宁愿抱着虫蛀的古书研究艺术真谛。这里的"蠹书"象征不被世俗认可的艺术追求,与前面"连艘金满室"形成强烈对比。

全诗核心观点是: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气韵神采,而非表面形似或金钱衡量。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对比,诗人讽刺了艺术收藏的功利化现象,倡导回归艺术本质的鉴赏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