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寻摩诘旧居不见惟先生手植银杏在焉

翠云张盖出峰前,半亩清阴认辋川。
盛代不难凭感觉,新诗何忌想当然。
已知汉阙凉于梦,犹带唐风绿到天。
人去千秋谁共语?一钩霜月响松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银杏树这一意象,将古今时空串联起来,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首联"翠云张盖出峰前,半亩清阴认辋川"用生动的比喻,将银杏树比作撑开的绿色云伞,点明辋川这个充满诗意的地点。这里用"认"字巧妙暗示虽然故居已不可见,但通过这棵树仍能辨认出这就是王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颔联"盛代不难凭感觉,新诗何忌想当然"表达了诗人的创作观:在盛世写诗不必拘泥于考据,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这既是对王维诗歌精神的继承,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创作态度。

颈联"已知汉阙凉于梦,犹带唐风绿到天"通过对比,突出了银杏树的生命力。汉代的宫阙早已成为梦幻泡影,但这棵唐代的银杏依然生机勃勃,将盛唐的文脉延续至今。

尾联"人去千秋谁共语?一钩霜月响松泉"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独自面对千年古树,唯有明月松泉相伴,营造出空灵寂寥的意境,表达了对先贤的无限追思。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以树写人"。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王维,而是通过他亲手栽种的银杏树,巧妙地连接古今。这棵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诗中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当下的思考,更有对永恒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