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上观音岩至东坞坪

画山难画云,绘水难绘声。我从云中下,忽见略彴横。

石怒闯然立,水激无时平。千折万折逆,七曲八曲并。

掀腾海潮沸,喷薄雄雷鸣。而我踏涧石,缓逐流云行。

我前云徘徊,我后泉砰訇。回瞻树已失,遥望途仍冥。

依依修竹竿,雨濯琅玕青。竹间辟荆扉,塔院才三楹。

云收水亦远,我息僧来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观音岩到东坞坪一路上的山水奇景和内心感受,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开头两句“画山难画云,绘水难绘声”直接点出自然景色的难以捕捉——云气的变幻莫测、水流的声响韵律,都是静态艺术难以表现的。这为后文动态的山水描写埋下伏笔。

接着用“我从云中下”展开旅程:突然出现的独木桥(略彴)、狰狞耸立的怪石、激荡不休的流水,通过“闯”“激”“怒”等字眼赋予景物野性的生命力。连续使用“千折万折”“七曲八曲”的重复句式,强化了山路的险峻曲折。

最精彩的是对水势的描写:像沸腾的海潮般翻滚,又如雷声般轰鸣。这里用“掀腾”“喷薄”两个动词,配合“沸”“雷鸣”的比喻,让读者仿佛听见震耳欲聋的水声。而作者却“缓逐流云行”,在狂暴的自然中保持从容,形成强烈对比。

后半段转入幽静意境:回头不见来时的树,前路依然昏暗,只见雨后青翠的竹林(琅玕指美玉,这里形容竹色)。竹林间露出柴门,小小寺庙只有三间屋。此时云散水远,僧人前来相迎,与前半段的惊险形成反差——就像人生历尽波澜后终得安宁。

全诗像一部微缩的冒险电影:开篇是震撼的自然特效(怒石激流),中段是主角(作者)穿越险境的蒙太奇(云绕泉鸣),结尾则是温馨的归宿(竹院僧迎)。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狂暴自然中保持闲庭信步”的从容,以及“走过惊险才发现简单美好”的人生体悟。

0